查看: 894|回复: 0

一边为知识付费,一边挥霍浪费,怎么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1-26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导读: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分钟产生的信息量超过了古时一千年,人们对知识匮乏的焦虑感不断增强。怕跟不上时代,怕别人说话时自己跟不上,所以订专栏、订课程,订直播······

这样群体性的焦虑是知识付费惹的祸吗?如何避免一边为知识付费,一边又挥霍浪费?

阅读本文,跟随凯洛格咨询集团(KeyLogic)合伙人/专家讲师闪燕老师跨越从知到行的鸿沟。

闪燕
凯洛格咨询集团(KeyLogic)合伙人/专家讲师
VitalSmarts全球认证导师

你每天上下班的路上,跑步锻炼身体的时候,会带上耳机听点什么吗?

过去听歌、听英文可能是主流,但现在你的选择可太多了:各类知识付费栏目也层出不穷:罗辑思维,樊登读书,红楼梦,心灵成长等······各路大咖纷纷出来为我们指路。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据说一分钟产生的信息量超过了古时一千年,人们对知识匮乏的焦虑感不断增强。怕跟不上时代,怕别人说话时自己跟不上······所以通过订专栏、订课程,订直播,我们创造了一种自己每天都在学习,每天都在进步的感觉,这些知识付费的栏目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养分,也缓解我们这种知识的焦虑。

本来这个生态圈挺平衡,但近期有一些过去热衷为知识付费的人群却渐渐发现虽然时间、精力和银子投入不少,但自己的认知、思维、技能还像还在原地踏步,没升级,没提高,也没实质效果。

201711251511612684385330.png


01 问题出在哪儿?

这种焦虑和挫败感也引发了不少人的共鸣!

这问题究竟出在哪儿?是知识付费惹的祸吗?如何能避免一边为知识付费,一边又挥霍浪费?

其实,这可能涉及以下2个问题:

认清自己对知识焦虑的层次
针对不同层次的焦虑寻找不同的处方

1. 认清自己对知识焦虑的层次

第一层的知识焦虑:表现为对信息和知识层匮乏的焦虑,即怕别人都知道,我不知道,担心自己跟不上时代的进步,也缺少了聊天、侃山的谈资。

第二层的知识焦虑:对从知道转化为自身能力,并产生结果的焦虑。即我不光满足于学了,知道了新名词、新概念,还非常在意能力转化,结果提升,即从知道转为做到,不断提升自己知识层面的投入产出比。

201711251511612706463978.png


2. 针对不同层次的焦虑寻找不同的处方

很显然,知识付费的各路大咖目前更多解决的是你第一层的焦虑。

你没时间读书,他们来帮你读;你不知道知识宝藏在哪儿,他们帮你找藏宝图,还担任向导或老司机的角色来给你指指路,带你走一程。

我个人认为他们的出现是件好事。他们拉近了我们和知识信息的距离,让我们以用更便捷、更经济的方式接触和获得信息,也减少了我们在浩瀚信息中筛选的时间和成本。

对于了解一些新概念,新名词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聊天、侃山的谈资,或简单拓展一下视野,并不需要深入了解,或快速转化产生效果的人来说,知识付费本身确实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处方。

但确实有的人在第一层焦虑有一定缓解后,更深层的焦虑和问题会慢慢出现。即我光知道一些新概念、新知识还不够,如果我用不上,用不好,没改变会让我自己产生新的焦虑和挫败感。

这就像在沙漠中寻找宝藏的过程一样,老司机在前面给你指了指路,陪你走了一段,甚至让你看到一些惊喜后他有事先走了,但他这一走,你虽然知道宝藏大概就在那个方向,但现在前面黑乎乎一片,啥也看不清,而且风沙大作,藏宝图也残缺不全,所以你还能找到宝藏并带出来的概率极低。

针对这个层次的焦虑,如果你还是只是简单采用老处方,不停订专栏、订课程、订直播,反正觉得自己每天都在学,都在听,可能你投入了时间和精力越多,你自己的焦虑和挫败感会越强。

这时候的关键反而是要逐渐减少从知到行的鸿沟,避免自己一边在为知识付费,一边又在挥霍浪费。
02 三个方法,跨越从知到行的鸿沟

如何减少呢?卡普兰《知道做到》一书中总结一些思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1. 简单知识囤积 vs. 精要主义(打标签,划重点)

什么是知识囤积?

物质的囤积可以缓解我们生存的焦虑感,而知识的囤积对我们心里起到同样作用。过去我喜欢买很多书,有精装版,平装版的,管它看不看,心里舒服;收藏很多文件,一个硬盘不够,再买一个,订阅很多栏目,免费的,付费的,用不用得上再说。

201711251511612731139524.png


专家发现,人们在获取和囤积新知识时要比应用已有知识更有趣,更简单,同时更容易产生自我满足感。所以人们会用了大量的时间去获取和囤积新信息,反而没时间和精力想办法将自己新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时。所以我们很容易陷入一边在为知识付费(成本包括时间、精力和银子),另一边又在挥霍浪费。

而如果你想缩少挥霍浪费,缩短从知道到做到的鸿沟,精要主义就很重要。

举个例子:我们有一门很棒的课程叫《关键对话》,专家们把过去30多年行为研究的成果高度浓缩到了2天的课程里,在课堂上,我们会介绍9个模块,大大小小20多个技巧方法,有的同学上完课会说,“老师,我觉得这课太棒了,但我现在学完好像都不会说话。”

你看这多有意思,这课我们本来是帮你更好地说话了,而你现在居然话都不会说了。

确实,现在一本书、一堂课的信息量有时很大,如果我们太想从头到尾都掌握,一股脑全改变时,反而很容易进入恐惧圈和产生挫败感。而学以致用的高手们在一堂课或一本书的学习过程中和结束后,会快速打标签,划重点。

有的信息,知道where to go(有需要可快速查到);有的信息nice to know (增长了见识和谈资);有的信息need to know (必须深知的)。而且还会快速筛选出对自己最有帮助,自己也最有兴趣的1-2点开始尝试。通过聚焦这1-2点,你既不会简单停留在舒适圈,也不会一下跳跃到恐惧圈从而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反而学以致用的效果最好。

上学的时候,我们习惯老师给划重点,抓住重点就容易考高分;但成年后的我们需要自己带着极强的目的性,从问题出发,从可以实践的领域出发有意识地去对信息和学习划重点,贴标签,有取有舍,自己去构建出更清晰的学习地图。

2. 消极过滤 vs. 绿灯思维

什么是消极过滤?

当我们每次带着先入为主或者坚持固有思维的态度去学习,像法官一样评判的心态会大大阻碍了你的信息流入,削弱我们的信息过滤系统和学以致用的动力。

我在大学时听课,特喜欢溜边坐,现在我听课反而喜欢尽量往前坐,因为我首先在给自己传递一个信号和心里暗示,就是我是当真的;而不是来混混或躲在后面好做其它事;但后来发现这还不够,因为有时你虽然做了第一排,但你的思想充满防御还是不行,所以这时候,绿灯思维(green light thinking)就变得很重要。

201711251511612755184020.png


绿灯思维指我们每次接触新信息时,不要总是琢磨这些信息错在哪里,而应该首先积极发现其中的价值和意义。绿灯思考是带着强烈的欲望,不仅要仔细聆听对方的讲话内容,还要努力激发出自己的想象力。带着一种“我该如何应用”的态度。它会带来一种可能性思维(possibility thinking)。

当然在绿灯思维后,你可以再启动黄灯思维(yellow light thinking),成为一个真正有创造性、可能性的思考者和行动者。但注意一定是先绿灯,后黄灯的安排。

一个开放、积极的过滤系统可以激发你的创造力和应变力。最后你的做法甚至超出了老师、教练所能想象的方式。

3. 缺乏跟进 vs. 间隔性重复

在一个人的学以致用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时期就是他刚刚接收完培训或信息的那段时间。

在很多情况下,当一个人接受完培训或信息后,如果根本没人关心,没人问起,我们会立刻埋头处理自己的工作,而根本没有时间尝试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所以卡普兰总结了一个从知道到做到的关键方法,就两个字“重复”,但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间隔性重复。

什么是间隔性重复?

间隔性重复是一种学习技巧,指你不止在一种场合接触某个信息,你会隔一段时间就重复接触到这条信息,直到它最终沉淀下来。

如何操作的?形式比如有:

1、 24小时内整理笔记
2、 分享给他人教学相长
3、 形成伙伴关系互相提醒督促
4、 寻找私教或高手请教
5、 建立指导、支持和问责系统
6、 强调积极面,帮助自己和他人取得成功······

据说,6次似乎是间隔性重复的秘诀。

所以,面对这个信息爆炸的世界,不学习肯定不行,但只是简单地为知识付出你的时间、精力和银子也不行,知识付费的同时,也不断减少浪费才是减少焦虑,提升效果的根本所在。
温馨提示:
1、本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QQ/微信
675112 周一至周日:09:00 - 22:00
十五年老品牌,学习网上创业赚钱,首先聚创网,值得信赖!
聚创网 版权所有!

本站内容均转载于互联网,并不代表聚创网立场!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小黑屋|广告服务|加入vip|APP下载|手机版| 聚创网

GMT+8, 2025-1-5 07:34 , Processed in 0.326599 second(s), 35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